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轉貼文章 Article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轉貼文章 Articles. Show all posts

22 November, 2012

夏宇‧花瘋




聽說有一朵花瘋了
因為先懂得了凋落的痛
夜以繼日
承受著整個春天的記憶
盛開到最後
就是毀滅
無藥可醫

雖然瘋了也還是決定美麗下去
就無人會追究她悲傷的言語
如此清醒
偽裝不了急切凋零的恐懼
取悅到底
就是落下
代為塵泥

花的魂化身為戀人回來
學不會快樂
只學會了痛
也說不上懂
只知道是空
彷彿聽見那朵花說
免不了的幻滅中
如果還要再愛
不是悲哀便是發瘋

花的魂化身為戀人回來
參不透那愛
就學不會愛
剩下欲望
以為就叫存在
免不了的幻滅中
如果還要再愛
不是悲哀便是發瘋


21 November, 2012

最近看了這部劇。


『那年,雨不停國』

領銜主演:簡嫚書、張書豪、張捷、柯淑勤、吳朋奉、謝瓊煖、蘇炳憲
特別演出:劉瑞琪、丁強、王滿嬌、游安順、黃連煜
友情客串:吳建豪

「最討厭下雨的我,偏偏來到下雨最多的地方!」十七歲的菁菁在風災中失去全家,命運卻讓她不得不來到全國下雨最多的地方,與叔叔一家人同住。下個不停的雨,增加了菁菁內心的壓力,每逢下雨她就擔心,會不會有哪邊又要出事了。

17歲的阿海住在多雨的東北角海岸,對一般人來說,如果住到這個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下雨的地方,心情肯定很難天天陽光,但是對阿海來說,快樂很簡單,只要吹起他最愛的薩克斯風,什麼事都可以拋到腦後。直到那天午后大雨,謎樣的女孩菁菁騎車撞進他家水果攤。

阿海從來沒看過這樣的人,撞進別人家沒說半句話就算了,摔車跌得慘兮兮,卻也不見她呻吟或檢查傷口,只是坐在地上死命地翻著包包;那慌亂與絕望,就像氣喘發作的病人搜尋噴劑一樣,是什麼東西這麼重要,非得現在找不可?謎底揭曉,是耳機。女孩掏出了耳機戴上,摔車的狼狽和傾盆大雨彷彿都不存在了,她進入了自己的世界。

後來阿海才知道,她就是新來的轉學生菁菁。這裡天天下雨,菁菁出門卻從不帶傘,反倒是一定要戴上耳機,好像很怕聽見雨的聲音。

一次偶然的機會,阿海意外發現菁菁居然也會吹薩克斯,她的樂聲裡有著他從來沒聽過的東西,如此難懂,卻又讓人如此難忘。然而,當他進一步邀約菁菁加入管樂社,卻換來了菁菁的倉皇逃跑。

這女孩的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故事?阿海不自覺地開始跟蹤菁菁,一步步地踏入他這輩子想都沒想過的人生裡……。




超好看喔,蠻多值得讓人省思的地方。


女主角簡嫚書第一次演戲哦!她真的好厲害。
第一次看到她就覺得她像楊丞琳,過後看多幾次就覺得不像了。
她有著跟楊丞琳不一樣的氣質。
不是說楊丞琳沒氣質啦!只是她們給我的感覺不一樣就是了。

還有,這部劇的片尾曲超好聽。:)



這首歌的歌詞原來是首印地安詩,背後的故事據說是這樣的:一位印地安男子在妻子過世後了無生趣,準備帶著兒子一起追尋妻子的腳步而去,就在整理愛妻遺物的時候,發現她寫了­一首詩,內容將逝者化作親人身邊的風、雪、陽光和星辰,告慰親人別再佇立於墳前哭泣,自己並沒有離去,而是以另一種姿態繼續守護著所愛。男子哀傷的心獲得撫慰,也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因為這首詩的意境優美深刻,在歐美和日本都分別被譜上不同的旋律傳唱。在美國,[A Thousand Winds]曾被用在911的追悼會上朗誦,也被譜成合唱曲;而在日本,則被新井滿翻成日文歌詞,譜上曲,並由聲樂家秋川雅史演唱,轟動一時,唱片大賣五百萬張。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也深愛這首曲的意境,曾經表示未來要在自己的告別式上放這首歌。

歌詞改編:Jimmy Hung (洪天祥) 曲:Jimmy Hung (洪天祥) 編曲/演奏:黃欽聖

歌詞
Don'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I 'm not there, cause I don't sleep.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沉睡不醒。
I am the song that will never end.
我是一首永不止息的歌
I am the love of family and friend.
我是家人與好友之間的愛
I am the child who has come to the resting arms
我是一個孩子,回到父親溫暖的臂彎
Of the father who knows him best cuz I know he cares, he cares.
因為他是最了解我的,我知道他對我的關懷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the sun on ripened grain.
我是金黃稻穗上映照的陽光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我是滋潤你心的輕柔秋雨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當你在晨曦的寧靜中醒來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我會是那盤旋的飛鳥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帶你振翅高飛
I am the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我是夜空中晶亮的星辰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我不在那裡
Cause a soul never dies.
因為靈魂會永遠存在
I am the joy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當一切都結束,我心充滿喜悅
I am the warmth of the setting sun.
我是夕陽的溫暖
I am the child longing for the loving arms
我是一個孩子,期待回到父親的臂彎
Of the father who knows him best
那最了解我的父親的臂彎
Cause I know he cares, I know he cares.
因為我知道他對我的關懷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the sun on ripened grain.
我是金黃稻穗上映照的陽光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我是滋潤你心的輕柔秋雨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當你在晨曦的寧靜中醒來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我會是那盤旋的飛鳥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帶你振翅高飛
I am the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我是夜空中晶亮的星辰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我是白雪上閃耀的光芒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已化作你身邊的千縷微風

02 May, 2012

World Press Freedom Day


名称:世界新闻自由日
英文名:World Press Freedom Day[世界新闻自由日]
别名:新闻自由日
总部:美国
时间:53
开始年份:1991

  由联合国创建,旨在提高新闻自由的意识,并提醒政府尊重和提升言论自由的权利。联合国大会于19931220日作出决定,宣布5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这一行动源于教科文组织大会,其1991年题为“促进世界新闻自由的决议”,承认自由、多元化和独立的新闻是任何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大会向联合国大会转达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关于宣布5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的愿望。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关于促进非洲新闻界的独立和多元化的温得和克宣言》,该宣言是199153日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在纳米比亚温得和克举办发展非洲独立和多元化新闻研讨会上通过的。

  总部设在美国的媒体监督组织“保护记者协会”发表报告指出,目前记者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危险,而驻外记者更是如此。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多起记者因其职业身份而成为袭击或绑架目标的事件。70%殉职的记者都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而被杀害的,而这其中85%的事件永远无法得到正义伸张。

如今在428许多我国记者都受到执法单位的严重伤害,因此就在这天呼吁大家一起穿上黑衣,响应世界新闻自由日,行动上支持!期盼归还新闻自由于媒体!

15 April, 2012


有時候,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關係就會變得緊張。
想得太多,苦的是自己。

何苦呢?:)



05 April, 2012


每次都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
就不知不覺醒在大人的世界裡了。

大人的世界滿累的,說明書都厚厚一大本,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上面都規定的井井有序。

大人的世界滿徒勞的,常常努力的把一件事做好了,卻發現不能滿足所有人。

大人都很奸詐。
大人不能隨便哭。

我不想長大。




大人的世界通常都有目的。

這麼說吧,大人踢球,一定有球門,
也一定把所有踢球的人分兩邊,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

如果踢球沒有球門,那怎麼計分?沒有分數,那踢那麼久球要幹嘛?

但是小孩,踢球的時候,就是在踢球。
蝴蝶在飛,陽光在吹,小孩在踢球。

我不想長大。




小時候,常常趴在沒有人的客廳茶几上,聽著同一首歌,聽到天黑。

一個下午就這麼一直重複著一首歌,直到那磁帶彷彿藤蔓攀向天空,帶我去雲的上面繞,從藍天白雲,直到滿天彩霞,然後星星張開眼。

天黑了,黑夜從窗戶爬進來了,媽媽回來做飯了。
我關掉錄音機,開心的對著媽媽笑了。

永遠這樣多好,
我不想長大。




大人的世界通常都有目的。
但我絕對不會怪大人,大人都很辛苦,可以的話,只想癱在沙發上喘口氣。

叫我起床,煮飯,洗我踢球時弄髒的衣服。

媽媽是辛苦的大人。
我能那麼快樂的當小孩,都是因為有那麼辛苦的大人。

我不想長大,但是如果我不小心長大了,我要當媽媽那樣的大人,讓更多的小孩快樂。

讓每個小孩,
快樂的不想長大。



兒童節快樂,小孩與大人們。


11 February, 2012

left or right?



The text for the left brain reads: 

“I am the left brain. I am a scientist. A mathematician. I love the familiar. I categorize. I am accurate. Linear. Analytical. Strategic. I am practical. Always in control. A master of words and language. Realistic. I calculate equations and play with numbers. I am order. I am logic. I know exactly who I am.” 


 And for the right brain: 

 “I am the right brain. I am creativity. A free spirit. I am passion. Yearning. Sensuality. I am the sound of roaring laughter. I am taste. The feeling of sand beneath bare feat. I am movement. Vivid colors. I am the urge to paint on an empty canvas. I am boundless imagination. Art. Poetry. I sense. I feel. I am everything I wanted to be.”

18 December, 2011

《動物學校》既是寓言又是預言‧你或你的孩子屬於哪種動物?


新教育 活力副刊 2011-08-25 14:40


教育家R.H.里夫斯博士寫過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動物學校》。據說每一個看過這則故事的人,若將之比對現實中的學校,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而最值得思考的是,這則寓言故事,寫於1940年!

在動物學校未成立之前,每隻動物都是快樂且自信的。老鷹飛得高、獅子跑得快、兔子跳得遠、水獺游得棒……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創辦一所學校,以便迎接所謂“新學校”的各種挑戰。學校裡開設的活動課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飛行。為了公平起見,所有的動物都必須參加所有課程。
第一批學員有鴨子、兔子、松鼠、鷹以及奇特鰻魚。

鴨子在“游泳”這門課上表現非常傑出,甚至比老師還優秀。但在“飛行”這門課,他的成績只是勉強及格,“跑步”的成績更是慘不忍睹。因為跑得太慢,所以放學後不得不放棄游泳,留下來練習跑步。他不停地補課練習,腳掌都磨破了,期末考試時終於獲得了勉強及格的成績。而他的游泳科目,由於長期得不到練習,期末時只獲得了中等成績。學校對中等成績是能夠接受的,所以,除了鴨子本人以外,沒有人在乎這件事。

兔子在剛開學時跑步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但由於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業要做,他不得不整天泡在水裡,泡得他幾乎神經衰弱了。

小松鼠本來在爬行課程上表現優異,但對飛行科目感到非常沮喪。因為他的老師只許他從地面上起飛,而不允許從樹頂上起飛。由於他非常喜歡跳躍,並花了很多時間致力於發明一種跳躍的遊戲,結果期末考試時爬行科目只得了70分,跑步只得了及格。

老鷹由於活潑愛動,被視為“問題兒童”,受到老師們嚴厲地懲罰。以爬行課為例,它打敗其他同學先到樹頂,同時也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師所教的方式,因此他並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

學期末公佈成績,普普通通的奇特鰻魚同學,由於游泳還馬馬虎虎,跑、跳、爬成績一般,也能稍微飛行,因此他的總分是班級裡最高的。畢業典禮那天,還成為代表。

生活在草原上的土撥鼠拒絕入學,同時也反對納稅,因為這所學校的管理者拒絕增加“挖掘”這門課程。為了子女的將來想,他們沒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所學校就讀,而是先把他們送到獾那裡做學徒,之後又聯合其他鼠類創辦了一所私立學校。


據說這所學校辦得相當成功……




工廠教育,教出一模一樣的學生

這是很有名的故事,美國暢銷作家Stephen R.Covey就曾在《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引述了寓言《動物學校》,提醒“要能尊重個別差異!”

在上期【新教育】集中討論的《拯救男孩》一書中,作者也引用《動物學校》這則故事,提出了“學校教育,偏離了教育的核心目標”的觀點:這所動物學校,不正是我們現代學校的縮影嗎?我們的學校不正同樣以統一的要求、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考試和統一的評價來要求每一名學生嗎?

現代教育制度,是一種工業化教育制度。工業化時代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決定了現代的學校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已故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對此感嘆:“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

現代學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業化的印記。學校是工廠,教室是流水線,學生則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流水線上的產品沒有生命,不需要個性,只要具備特定功能,能夠滿足預期需要即可,同樣的生產線生產出同樣型號、具備同樣的功能的產品。學校教育用這種工業化生產的方式,大規模、大批量地生產製造完全相同的產品──學生,不管他們的天性如何,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孩子們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規範教育成同一類型的人。

在這樣的學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書本學習,幾乎否定了孩子獲取知識的其他途徑,如動手實踐。在這樣的學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學校教育,否定了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對孩子來說,越來越成為一種被強迫從事的艱苦勞動,而不是充滿樂趣的身體和心智成長過程。可以說,現代學校教育已經偏離了它的核心目標。


動物學校

告訴了我們甚麼?

究竟是誰扼殺了鴨子的游泳天賦?

為甚麼兔子的精神會崩潰?

為甚麼第一個到達樹頂的鷹得不到老師的表揚?

為甚麼普普通通的鰻魚最後卻是班上最好的?

這所動物學校的管理者,為甚麼要拒絕鼠類動物的要求?


記者:《動物學校》這個寓言故事,讀了確實發人深省。我跟孩子討論時,他堅持自己是老鷹,認為不應該勉強動物去學一輩子也學不會的事。像鴨子本來就不能飛,為何要它飛呢?老鷹既然能直接飛上樹,為何還要讓它爬上去?我自己認真想了很久,發現自己竟是鰻魚,甚麼都只會一點。這有點悲哀。


張喜崇(馬大法律系畢業,目前是博大教育心理學博士班生):讀完這個故事,腦海很自然的浮現一些大師曾經說過的話,譬如孔子說因材施教;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說一個人能夠成為甚麼,他就必須成為甚麼。還有近代如夏山學校、森林小學,加納的多元智慧理論,都在在指出教育的功能就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能力。

從這則故事反省我們的教育現象,就可以發現我們的教育讓學生在自我認識的部份做得不夠,很多學生到了大專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甚麼,方向在哪裡!而且學校在回應個別不同能力的學生時,也顯得乏力。


羅盛威(師範學院畢業,目前是小學老師):是的,這故事一針見血,戮破了今天教育界的弊病,這應該也說明,應試教育並不是大馬或亞洲國家的專利。


劉瑞蘭(檳城理大畢業,目前在中國北京任雜誌編輯:我當然反對應試教育,也希望孩子能避開,但有人說過一段值得思考的話:應試教育真的一點優點都沒有嗎?以前中國很多人說要取消高考(就像我們的SPM),但有個媒體人卻說,這是唯一能讓人從底層爬出來的公平制度。他認為至少考試是有監督的,如果沒有考試,很多人就會憑關係、憑賄賂來得到教育的機會。在最最下面的人,永遠不會有出頭之日。

我已經學會了不去試圖改變制度。身為母親,我現在的教養方式,就是讓孩子多拿主意、多動腦筋、多看點東西。我覺得一個思想獨立、意志堅強的人不那麼容易給應試教育壓扁的。
植建成(台灣輔仁大學畢業,目前是節目製作人兼時評人):這是很有啟發性的小故事,很適合讓那些一心要把孩子送去學鋼琴、珠心算的父母看一看。這故事也讓我想起了我中學看過的一本書,叫《天地一沙鷗》。有一隻頑固的海鷗,不願飛行只為捕食,而醉心飛行特技,還被同伴唾棄。所以土撥鼠的子女是幸福的,至少牠們的父母撐它們。


專業游泳的鴨子、擅長跑步的兔子、爬行一流的松鼠不見了

我們的教育,大量製造平庸的鰻魚


記者:動物學校提出最直接的討論之一,就是學校為何用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和統一的評價來要求每一個學生。有些孩子數學、科學特好,但語文科真的不行,但學校就是用總平均排名。學校為甚麼一定需要考試?


張喜崇:考試或評估是制度化學習的一個必然過程,但是它不全然一定要以現在最常見的紙筆測試來進行。我覺得考試是讓學生認識和瞭解自己的能力,也是讓老師認識孩子的一個工具。而這個工具只能鑒定某種能力,這是教師和學生都需要瞭解的。加納提出的多元智慧中,有許多是現在考試所測不來的。


植建成:也不是要廢除考試這麼激進,考試的好處是,它可以用百分比去量化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對需要考試成績的單位來說,比如大學,它是一個參考的依據。然而,人類有很多能力,真的是考試考不出來的。容我再舉一例,像英國當今最酷的大廚Jamie Oliver,功成名就,衣食無憂,但他小時候是有閱讀障礙症的,學校成績應該很爛,但誰知道他烹飪這麼行,煮菜這樣有魅力?

所以父母和學生自己,不要太死心眼,如果你也有考試考不出的天賦,不要糟蹋它,努力加油,讓那些曾看不起你的人,以後大跌眼鏡!


劉瑞蘭:有個監督的制度,哪怕它有多壓抑人性,總比沒有好。要甄試出精英來劃分等級,考試是最容易的工具;要改變自己的地位,進入大學拿文憑是最方便的途徑。大家都想有效率,大家都想成功。我在想,如果人能慢下來,心裡能自給自足不受外面影響,那麼應試教育就不會給人帶來困擾,或者應試教育根本就不會出現,人人都會找到自己心裡的那個destination

這篇寓言的重點正是說,因為設了一個標準,所以學生都必須按這個標準來評判。我覺得標準不只在學校,整個社會都是那樣。很多企業就是要這種綜合人才,好聽叫“通才”,不好聽就是“庸才”。

奇特鰻魚這樣的學生很多,最直接的症狀就是,到了大學要選專業的時候,很茫然。其實恐怖的不是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而是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因為錯過了培養自己愛好和自信心的最重要階段,所以再也不瞭解自己可以成為怎樣的人。


張喜崇:奇特鰻魚的成功,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是在培養庸才,無法栽培出真正的專家或者是學者。當然是有一些特殊例子,那是因為家庭教育或是老師個別發現才成功的個案。簡言之,教育理念不新鮮,但是在實踐的部份,卻永遠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記者:如按文中邏輯,鴨子是不是就只學游泳?兔子只學跑就好了?學生是不是都應該掌握好一些基本功呢?如此,文中的比喻會否過於簡化了?


劉瑞蘭:我覺得,寓言總是會簡化的。其實我贊成基礎教育,不只是小學,即使在大學,我記得以前在大學上過的哲學課,老師說第一年全大學的人都應該學哲學,無論理科還是文科。這才叫university,總是要學一些universe的東西嘛。


記者:這故事想要表達的主旨大概就是因材施教,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只是在我們的學校,要求因材施教似乎是遙不可及,要求學校啟發各別學生的潛能,同樣是天方夜譚,那我們為何還需要學校?


植建成:牛不太適合掌門,狗不適合耕田,每個人都有其屬性,我覺得父母和老師在教育時,一直忽略了“啟發潛能”這一塊,多可惜!他們大概心中都有一幅未來子女“功成名就”的想像圖,然後逼他們就範。我們其實活在一個蠻好的就業時代,不一定要赴京考上狀元當官,賣保險、打電玩也可以有一片天,正如俗話說“適才適所”、“成功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


張喜崇:我們去學校,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所以需要透過多方面的接觸來認識自己,和發展自己的潛能。如果你知道你是老鷹,你應該去學習飛翔的學校。但問題是,更多人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有一些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老鷹,可是還是要他們學游泳。
學校的存在不能單純從個人的需要來看,它也包含了國民教育、國家認同、社會建設、文化傳承等因素。其實早期學校的存在是服務於國家社稷的需要,個人需求的部份甚少被關注到。譬如6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在太空探索超越前甦聯,全面推動科學教育,雖然科學教育成功了,但是也犧牲了人文教育的部份。

此外,人畢竟不同於動物,或還是屬於同一類的動物(如果從這個寓言故事來看),所以一些基本能力應該還是要有的,就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4個“學會”︰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透過學校教育就能很好的貫徹。


動物學校裡

最難為是老師……


記者:我想老師們明白這個寓言故事的思考點,問題是當他們面對現實的學校大環境時,不得不以考試和分數為目標來教學。這要如何因材施教呢?


羅盛威:在這個寓言中,並沒有說明老師的身份,但低效率的教學成效,並不能歸咎於課程不好,而是老師沒有好好的認識學生,為他們的天賦才華提供更多成長的空間。

我想說,應試教育並不等於填鴨式教育。在應試教育下,老師也可以進行活潑教學,發揮創意。老師拒絕活潑教學,採取填鴨式教育,再說“學生要考試,我的課都教不完了,哪來時間活潑教學?”其他最流行的原因還包括:“教育部要求的紙筆作業(paperwork)那麼多,我哪有時間好好備課?”“班上學生那麼多,作業都改不完了,哪能再搞活動?”種種似是而非的外在原因,成為老師拒絕改變的最好藉口。


記者:在討論時,最常聽到年輕老師們說“有本事你來教教看”,或是叫家長自己來教教看,其實我認為那是拒絕正視問題。我們當然瞭解在一個大班制底下和應試教育體制裡,所有前線老師的辛苦,但那樣的話,會給人一種“我不能進步,我無力改變”負面心態的印象。


羅盛威:是的,今天教育改革所面對的最大障礙,並非應試教育,而是缺乏有熱忱的老師。
記者:你是前線教師,或許你讀了這個故事更感同身受。當一個班上同時有鴨子、兔子、松鼠和鰻魚,這老師應該會教得很吃力吧!你認為老師可以怎麼做?

羅盛威:好的課堂,教育的手段應該是多面性的;同一個科目,也應當以不同的方式教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時候用口述,有時候用戲劇,有時候用繪畫,有時候用影片,有時候用活動,有時候用勞作,有時候用音樂,有時候用遊戲;總之,讓每個學生找到他們學習的切入點。

每個課堂都好比一個動物學校,教導的課程相同,但學生卻不一樣。作為老師,雖然無權改變課程,卻有能力改變教導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導。好的老師不一定甚麼都會,但卻肯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他們的天賦,同時開闊他們的眼界。

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表現;至於其他除學生以外的因素,包括教師的學歷是高是低、教師的才華是多是少,都不是最重要的。

有些學生排斥語文科,或許與他們並沒有語文方面的天資有關,但是教師的教學手段若能趨於多元,而不是純粹的口述與作業,相信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能大為提高。好的老師,注意到每個學生不同的需要。而一般的老師,只注意到自己的需要。


記者: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討論點,就是“是否該取長補短”?像鴨子取兔子的長(跑)來補自己的短,取老鷹的長(飛)來補自己的短,最後,因為在“取長”上用了太多時間,導致自己原本是優勢的“所長”(游泳)也只能及格而已。


植建成:我越來越相信“天份”這件事。以前,我相信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差勁的表現(就像很多學生一直追求數學科和語文科的成績都要一樣好)。但近年來,我被說服了,相信“與其花時間去做你不拿手的事,不如專心把你愛做、想做的事做好,成就可能更大,而且也不容易疲倦”。如果邁克喬丹被父母逼去搞電腦,或是比爾蓋茨被命令去打籃球,他們應該只會成為“邁克蓋茨”和“比爾喬丹”這些寂寞的庸碌凡人。


張喜崇:最近出席洪蘭教授的講座,有兩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句是“取長補短”,我個人認為,這個觀念不全然是對的。動物學校就是典型的取長補短,原本會的不好好發揮,反而去做些自己不擅長的,最後連會的能力也埋沒了;第二句是“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也是錯誤的。因為如果你一直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表示你不適合做那件事情,就應該要換一個地方爬起來。


蘇明進老師:學習需要對話,需要同儕的支持與肯定。

能懂得、欣賞孩子的差異,這是很重要的教育信念。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也因此這個世界才會這麼熱鬧、可愛!

如果我是動物學校裡的老師,自然得好好的教所有的動物,因為那是教育政策、我的工作,也是家長信任我的原因。

不過我會在既定標準下,找到讓每個動物都很開心學習的方式。例如:我們可以讓鴨子有更多在動物們面前展現游泳的機會,讓兔子能夠盡情的跑,讓小松鼠和老鷹帶我們登上高處,體驗從高處看這世界的美。

同時,我也會讓學有專精的動物們,去教其他弱勢項目的動物。例如我們讓善於游泳的鴨子,帶大家學習如何游泳;讓兔子教大家跑步,讓小松鼠教大家爬樹,也讓老鷹教大家飛翔……透過動物們彼此的對話與語彙,教的人得到了自信;被教的人,也得到了再次學習的機會。

這也就是學校存在的價值。

其實孩子是無法獨自學習的,這就是“社會建構”的重要性。學習是需要對話、需要澄清的,也需要同儕的支持、同儕的肯定。也許我們在學習一套很“制式”的課程,但是為甚麼孩子還是期待上學?因為那裡有同伴,有學習的樂趣,也有可以展現自己專長的機會。
土撥鼠在土撥鼠學校裡,可能永遠不知道他比其他動物更會挖掘的專長。因為土撥鼠學校裡,每隻土撥鼠都會這項本領,那有甚麼值得驕傲的呢?


張維益:走自己選擇的路

在創作動物學校插畫的過程中,我不斷的思考,假使可以選擇,我會選擇成為學校裡的哪隻動物?

後來我覺得,我情願選做封面主圖裡後面的樹,因為至少還可以選擇要伸向哪裡。我最不希望被人安排自己的“將來”,幸好以前父母讓我自己選我現在要走的這條路。至於大家所討論的,既然動物都有強項,為何還需要上學,我認為動物們還是需要上學的,但是應該要以自己的強項發展,學好基礎,才可以談專科。
至於老鷹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我認為老師有沒有表揚,對我來說不很重要。其實我在藝術學院時,也不是老師很喜歡的學生,因為我常常遲到和曠課。哈哈,這是不良示範,但我在創作這條路上,不會放棄,堅持到底。



思考題:

1.如果你是老師,學校裡有沒有“鴨子、兔子、松鼠、鷹或鰻魚”?你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2.你做學生時又是屬於哪種動物?你受到了甚麼樣的對待?
3.我們究竟是要讓我們的教育適合學生,還是讓學生適應我們的教育?


結語: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瞭解自己,才能飛得更高


應試不等於填鴨,動物學校的老師們可以在牢固的學校體制下發揮他們的熱情,進行活潑教學,發揮創意,還有最最重要的,要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究竟是鴨子,還是兔子或老鷹。如何讓孩子更瞭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然後因勢利導,讓他們在掌握基本功之後再往自己的特長發展。這是當前教育所欠缺的,現在很多少年直到中學畢業了都還不瞭解自己。

然後,大人都應該保留一點欣賞的眼光,允許鴨子繼續暢游,也允許老鷹用自己的方式到達樹上,站高一點,仰視自己光明的未來。

學校再大,因材施教也並非完全不可能──除非,我們把它變得不可能!在統一測試的前提下,我們真的不應該再強調排名,認為考前幾名/在前段班的就是好學生,因為他們可能就只是你苦苦栽培出來的鰻魚,看起來大致相同。

而‘發展強項’還是‘補充弱點’真的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人而異,也因人的教育信仰而異。我們的教育有時太強調‘well-rounded’(面面俱到、多才多藝、全方位的),或許我們應該對‘擇善而固執之’重新有新的理解。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真的沒必要來個平均值!


注:任何省思,請電郵至:edumag@sinchew.com.my
(星洲日報/新教育報導:許雪翠)







----------------------------------------------------------------------------------------------------

是很長,但是我覺得還蠻有值得去省思的地方。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某講師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學院是工廠(kilang),你們(學院生)是產品(produk),我們的宗旨是確保每個產品都符合標準,才能推出市場。

這句話我一直無法認同。


我可不想要變成產品,然後教出一堆機械人。

奈何我只能那麼頹廢着:(

22 November, 2011

荒島,蘋果樹,與木筏 【轉載自九把刀部落格】



有一艘船遇上暴風,船翻了,有一百個人漂流到一百座小荒島。



每一座小荒島上都只有一棵蘋果樹,有的蘋果樹粗些,有的蘋果樹瘦點,

相同的是每天這些樹都會結一顆小蘋果,只要摘下吃掉,就不怕餓死。



於是日出日落,所有人每天吃著蘋果,眼巴巴地看著海平面出現奇蹟。



日復一日,無人前來搜救。



終於有一個人火大了,

他憤怒地砍掉了自己荒島上的蘋果樹,做成了一艘木筏,航向了大海彼端。

出發前,他怒吼:「他媽的誰想一輩子困在這裡!」此後頭也不回。


其餘九十九個人在各自的小荒島上,將一切看在眼裡。


有人說:「太帥了,我也要跟他一樣!」

有人說:「太愚蠢了,看那木筏的樣子就知道必沉無疑。」

有人說:「希望他成功,帶人來救我們!」

有人說:「別學他,他只是想耍帥,他只是想跟我們不一樣。」

有人說:「根據我的分析,他肯定是崩潰了,自我毀滅型的人格。」

有人說:「大家別衝動,讓我們姑且觀察幾天。」

有人哭了,大叫:「謝謝你!謝謝!」


更多人不發一語。

對他們來說,觀察總是比行動重要。







打第一個人離開荒島群後,九十九個人漸漸有了改變。

有人立馬猛幹,著手砍樹,製作木筏。

幾天後,第二批砍樹造筏出海的人一起出發了,共有十人。


有人還沒脫離大家視線就翻船了,有人過了幾天以屍體的方式漂回來了,

有人勉強游泳回來只剩半條命,從此在光禿禿的荒島上祈求別人施捨他蘋果渣渣。

只有一個人跟第一個人一樣,永遠消失了,

也不曉得回到家了沒,抑或是沉在屍體漂不回來的深處。








這次出海帶給剩餘八十九人的,有鼓舞,有打擊,有恐懼,有更謹慎的想法。


有人照樣砍樹造筏。


有人明明沒膽子砍樹造木筏,卻裝做很想造木筏,嘴巴說自己不是不想回家,

只是想等蘋果樹壯一點再動手。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吹噓自己總有一天會砍樹,但什麼也沒改變。




有人兩天才吃一顆蘋果,將多出來的蘋果保存下來,試著在少少的土壤下種植新的蘋果樹,

他們忍受著飢餓,祈禱小樹苗快快長大,長成大樹,

如此他們就可以將其中一棵蘋果樹砍倒做成木筏,另一棵用來繼續生產蘋果,以供保險。

他們知道冒險不是自己的風格,但困在荒島也不是自己期待的命運,

可是他們願意花時間儲備旅行所需的必要資源。

這是兼顧現實的代價。畢竟,等待也是行動的一部分啊。




有人同意想種兩棵蘋果樹的人的縝密心思,但不同意他們低落的效率。

於是這些人開始在岸邊練習用衣服捕魚,他們認為如果能夠在海中捕魚,比起種蘋果樹要快多了。

有人學會,有人學不會。





有人認為冒險航行基本上沒錯,但萬一發生船難回不了最安全的荒島就太划不來,

所以他們開始用樹葉編織繩子,打算製造出一條可以連結木筏與荒島之間的安全索。

他們用來確認安全索是否堅固的時間,比確認木筏是否紮實還要多得多。




有人夠膽砍樹,卻不會造木筏,

於是他們在砍樹前花了一番心思向別人討教,並研究如何製作出更紮實的木筏。

這些人裡,有人認真研究,有人假裝認真研究,有人只是喜歡一起討論的氣氛。

當然也有些人一直學不會造木筏,只是不斷哀求別人幫他做一艘。





有人覺得團結就是力量,

所以鼓吹大家將日後打算砍倒的樹通通集合起來,造成一艘更強壯的大船。

不過他們對誰夠資格當船長,花了更多時間爭論。





有人慢慢打消出海的念頭,他們開始欣賞荒島的美,欣賞大海日出日落的壯麗,

珍惜唯一一棵蘋果樹給予的生命滋潤,

慢慢的,他們了解這座小荒島可以是荒島,也可以是永恆的家,一切端賴自己抱持的態度。

對他們來說,不出海是有點遺憾,但留在島上也很滿足。



有人雖然打定主意留在荒島上,卻想讓自己的後代將來有一天可以冒險出航,

於是他們開始儲存蘋果,栽植果樹,學習造筏,請益補魚,

等到下一代同樣學會這一切時,他們將提供最棒的木材,以及最豐沛的魚果乾糧。




有人覺得能否真正出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出海本身就是一個夢想」,

夢想太棒了,不拿來利用未免可惜。

所以這些人開始鼓吹出海對人生的重要,歧視只想待在荒島度過餘生的人的可悲心態,

他們在荒島間教授心靈成長,

告訴你只要每個禮拜支付一顆蘋果就可以來上課,分享對出海的期待與幻想,

如果你拉一個新朋友來上課,每次可以得到十分之一顆蘋果作為獎賞。

這些人除了整天聚在一起又哭又笑之外,什麼也沒做。




有人整天對大家砍樹與不砍樹的行為品頭論足,他們自詡是落難者中最聰明的一群人,

所以意見也特別繽紛,往往一針見血。

他們瘋狂批判第一個冒險出海的人,評斷他若非譁眾取寵,

要不然就是他自知砍的那棵蘋果樹原本就特別粗壯,是天生的神樹,只是故意不說,

出海對第一個人根本談不上冒險,還有點投機取巧。

這群人更對後來十個跟著出海的人落井下石,認定盲從一個白痴出海,只有比白痴更白痴。



你若問這群智商最高的人到底砍不砍樹,他們只會冷笑: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砍樹造船的天生高手,還會觀星相辨方位,測海風預氣象,徒手補魚,

況且他內力驚人,只要戴著鐵手套就連鯊魚都可以幹掉,要是他在這裡啊?

早就帶著所有人脫險了,哪輪得到第一個人出海裝酷,只可惜……」

他們永遠不會正面回答你的問題,因為荒島上沒有網路。







漸漸的,又有人陸陸續續出海了。


有人一邊唱歌一邊航行。

有人一邊捕魚一邊航行。

有人一邊吃著儲存已久的滿船蘋果一邊航行。

有人一邊航行,一邊摸著越來越不夠用的安全索,不安地計算機率。

有幾個人擠在一艘大船上,彼此打氣,分工合作。



當然,絕大多數的人不會造木筏,也學不會。

學不會造筏,也找不到可以依賴的夥伴的大木筏,出不了海。

他們有的快樂待在荒島上,有的不快樂地待在荒島上,

有的不知道自己快不快樂,也沒特別想過關於快樂與否的哲學問題。



他們在荒島上,對著出海航行的人用力揮手。



有人大叫:「再見!再見!我們會為你們祈禱,一路平安,找到回家的路!」



也有人譏嘲:「真是一群自以為是的笨蛋,真以為靠那種木筏就能回家?」



許多人沈默不語,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或者他們一開始就知道,冒險出海與否其實無關對錯,一切只是選擇。

他們凝視著大海。



但不說話的大海,不會給予不問問題的人任何答案。


 *******************************************************************


現在,我回來了。



我特地回來告訴你們,我在大海上看見無數翻覆的木筏,載沉載浮的屍體。

我也看見很多小木筏繼續勇往直前。

我看見冰冷的海風在這些航行者疲倦卻興奮的臉上,挑釁地吹動著。



我也想告訴你們,我一路看到的風景,有多凶險。

有多壯闊。

我將一切刻在我的眼睛底。



我只是回來告訴你們這件事罷了。

我還有更想去的地方。

休息片刻,我還是會再啟航行,以華而不實,矯情至極的夢想之名。





荒島,蘋果樹,木筏,不過是小說家的比喻。

人生哪來這麼凶險恐怖狂風暴雨,大不了失敗,我們就是回歸平凡罷了。

但在那之前,不甘心的你,別說相信我(刀大個屁),

相信那一個在你心中蠢蠢欲動的自己吧,砍樹給他看,乘風破浪給他看!



冒險成功,你要記得回來告訴那些守著蘋果樹的人,給他們力量。

冒險失敗,你會擁有一個很浪漫的故事,

你會很高興,自己曾經很勇敢。





自己看到的風景,自己刻在自己的眼睛底!




摘自九把刀部落格



--------------------------------------------------------------------------------------------------



這篇故事之前還有一段文章,但是我直接摘錄了九把刀寫的這故事。

嗯,是有點長,但是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


關於夢想,沒有對錯,一切都只是選擇。

選擇堅持自己的夢想,原地踏步,還是存夠了籌碼才完成夢想?

你是一百個人當中的那一些人?



不管是什麼選擇,最重要的是不要後悔!
加油!!:)))